公募基金降費進行時 參與降費的公募機構已突破60家
【資料圖】
自7月10日首批公募機構降費以來,目前參與降費的公募機構已突破60家,參與降費的公募產品也超過了2100只。與此同時,8月以來多只債券型基金也在同步降費,其中不乏管理費率四折、托管費率五折等情況。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債基管理費降幅相對較大,但債基規模和管理費收入在持續提升。
截至目前,已有50家公募機構陸續宣布調低旗下部分基金的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并修改基金合同。
除了第一批19家頭部公募,自7月14日起,第二批中小公募基金公司也陸續加入降費隊伍。據統計,第二批中小公募基金公司包括:天弘基金、國投瑞銀、平安基金、興銀基金、中銀國際證券、中銀基金、睿遠基金、國泰基金、華泰保興基金、朱雀基金、諾安基金、永贏基金、國泰君安資管、華泰資管、山西證券、華宸未來基金、財通基金、浦銀安盛基金、中金基金、上銀基金、財通資管、西部利得基金、東興基金、東吳基金、鵬揚基金、西藏東財基金、創金合信基金、浙商基金、太平基金、興華基金與華商基金。
在已宣布降費的公募機構中,廣發基金、富國基金、嘉實基金、鵬華基金與博時基金這五家基金公司參與降費的公募產品數量位列前五,均已超過100只。
傭金費率改革已提上日程
在調低產品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的同時,澎湃新聞記者獲悉,公募基金的證券交易傭金費率改革也于近日開始逐步落實。近期,華南某地方證監局向轄區各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基金服務機構下發了一則通知,對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提出相關要求。包括降低交易傭金費率,進一步降低基金管理人尾隨傭金支付比例等。
今年前7個月公募基金募集規模及發行市場分析
與去年全市場基金銷售相對遇冷的景象一致,今年以來公募基金新發行規模仍處于歷史低谷。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按照基金成立日期統計,今年前7個月新成立的公募基金發行規模合計5883.33億元。
據觀察,今年前7個月新基金發行整體呈現兩大特征:一是股票型基金和債券型基金發行冷暖不一,債券型基金持續挑起發行“大梁”,規模占比超六成。二是公募基金持債總市值達近三年歷史高位,部分新基金細分領域仍有亮點可循。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7月底,科創指數產品境內外規模已達1300億元,今年以來科創系列指數合計吸引資金凈流入超過440億元,顯示出市場對于科創板投資價值的認可。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科創系列指數布局不斷豐富,資本活水源源不斷流入“硬科技”,將帶動投融資兩端活躍度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科創50指數成份股作為板塊領頭雁,發展動能愈發強勁,上半年擴產、研發馬不停蹄,正跑出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機構投資者有望繼續向科創板傾斜
中金公司研報數據顯示,截至二季度末,主動偏股型公募基金重倉科創板股票的倉位提升并再創新高,由一季度末的9.6%升至11%。拉長時間維度,2019、2020、2021、2022年末股票型基金對科創板的重倉倉位分別為0.6%、3.0%、5.2%和8.3%,呈現逐年提升趨勢。
中金公司表示,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不斷加強對科創板的布局,或對科創板投融資兩端產生積極影響。融資層面,公募基金投資科創板有助于提升科創板市場流動性,促進科技、資本、產業的良性循環,助力科技創新型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投資層面,公募基金參與科創板投資,有助于完善科創板市場投資者結構,優化科創板市場投資生態,推動投資者通過公募基金分享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升級的時代紅利,更好地助力居民財富保值增值。
招商證券研報稱,隨著科創板的產業趨勢更加明朗,機構投資者有望繼續向科創板傾斜。
公募基金2023 年二季報解讀
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出版的《2023-2028年版公募基金行業兼并重組機會研究及決策咨詢報告》統計分析顯示:
報道稱, 公募基金2023 年二季報已披露完畢。公募基金規模再創歷史新高。Wind 統計顯示,截止 2023 年二季度末,基金市場規模達 27.37 萬億元,首次邁上 27 萬億大關。
債券型基金規模增長顯著,規模達 8.39 萬億元,相比一季度末增長 9.41%。二季度權益市場有所回落,但股票型基金資金流入顯著。截止二季度末,股票型基金規模達 2.45 萬億,環比增長 3.92%。
行業配置方面,二季度公募基金增配制造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減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行業。重倉個股方面,貴州茅臺穩坐重倉股第一,重倉股市值達 830 億元,第二名為寧德時代,重倉市值 732 億元。
二季度基金發行熱度不減,新成立基金 319 只,其中新發債券型基金占比 64.96%,占比最高,混合型基金占比 18.43%,位列第二位。
據悉,公募基金2023年二季報已全部公布完畢。受二季度股票市場持續調整影響,基金整體虧損達2200億。這一虧損幅度也直接影響了2023年上半年的基金賺錢效應,不過公募基金整體仍是獲得超千億的盈利,上半年整體盈利1410.81億。從各類型基金來看,混合型和股票型是此次虧損的兩類主要基金,其他債券型、貨幣基金、商品型基金、FOF等各類型產品均在上半年實現盈利。
隨著公募基金二季報公布完畢,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持倉市值排名前10的個股中,貴州茅臺連續四個季度遭減持,寧德時代連續兩個季度被增持;排名升至前10的中興通訊和恒瑞醫藥則分別連續三個和兩個季度被增持。
公募基金配置科創板比例再創新高
7月22日,是科創板開市交易4周年的日子,四年來,公募基金也在不斷加大對科創板的配置。最新披露完畢的基金二季報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基金對科創板的配置權重為8.82%,再創歷史新高。其中,僅科創板主題ETF的合計規模便已經突破1000億元。具體到加倉方向,在人工智能的大浪潮下,二季度以來,公募基金對科創板中的半導體、人工智能等方向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加倉,滬硅產業、中芯國際、寒武紀)等個股獲得了較多基金增持,科創板在“硬科技”層面的投資價值得到了進一步挖掘。
未來行業市場發展前景和投資機會在哪?欲了解更多關于行業具體詳情可以點擊查看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的報告《2023-2028年版公募基金行業兼并重組機會研究及決策咨詢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