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藍超君
“熱在三伏,寒在三九”。小暑和處暑之間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既潮濕又悶熱的時間段。7月11日是頭伏第一天,作為冬病夏治中醫手段的三伏貼,每年都受到柳州市民的歡迎,各醫療機構中醫科也推出冬病夏治穴位敷貼中醫療法醫療服務。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廣西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張蓉蓉告訴記者,三伏貼是傳統中醫療法,結合針灸,經絡和中醫藥學,以中藥直接貼敷于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張蓉蓉表示,通常說的“冬病”,是指某些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例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老年畏寒癥以及屬于中醫脾胃虛寒類疾病。這些疾病,根本在于寒濕伏邪和陽氣受損。
“夏治”是指借夏季光照強和人體經絡氣血旺盛的有利時機,通過內服、外敷或食療等中醫傳統方法,培本固元,增強抗病能力,減少病痛在秋、冬季節的發作次數或減輕發作程度,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近些年來,柳州市民參與冬病夏治熱情高漲,每年夏季“三伏”的頭伏首日,都有不少市民進行穴位敷貼。隨著治未病理念的推廣,近年來,貼三伏貼的中青年、兒童也越來越多。
三伏貼的適應癥,主要包括七大類:
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咳嗽、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反復呼吸道感染等。
消化系統疾病:慢性腹瀉、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等。
耳鼻喉科慢性病:過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
運動系統疾病:頸椎、腰椎、關節疼痛及肢體麻木、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
兒科疾病:小兒厭食、脾胃虛弱、反復感冒、發育遲緩、遺尿。
婦科疾病:更年期綜合征、痛經、月經不調、月子病等。
其他:內分泌失調、虛寒性疾病、免疫力低下、亞健康調理。
張蓉蓉提醒,雖然三伏貼有較好療效,但不是人人適合,有不少禁忌癥需要注意。比如,貼敷部位有皮膚創傷、皮膚潰瘍、皮膚感染者,對敷貼藥物或敷料成分過敏者,瘢痕體質者,孕婦或兩歲以下兒童,病情急性發作期或加重期間的患者等,都不適合敷貼三伏貼。
小貼士
貼敷時間:貼敷時間根據體質和耐受力而定,一般成人4到6小時,兒童一到兩小時,老年人、小兒及體質偏虛者貼敷時間可適當縮短。
注意局部防水。貼敷后,可能出現局部皮膚潮紅、灼熱或輕度刺痛感,出現小水泡或在一段時間遺留色素沉著,屬正常反應。
貼敷后,皮膚局部出現刺癢難忍、灼熱、疼痛感覺及大水泡時,應立即祛除貼敷藥物與敷料,禁止抓撓,不宜擅自涂抹藥物,及時就醫,以防感染。
貼敷期間,應減少運動,避免出汗,盡量避免電扇、空調直吹。衣服宜寬大柔軟,透氣的全棉衣服,注意防止藥膏污染衣物。
貼敷期間,避免食用寒涼、過咸等可能減弱藥效的食物,忌吃冷飲、冰鎮食品,應盡量避免煙酒、海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
保持貼敷部位干燥,貼敷完6個小時后用溫水洗澡,避免抓撓局部。敷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沐浴后,用毛巾輕輕吸干穴位上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