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前,呼聲最高的是車;演講結束,被提到最少的是車。
(資料圖片)
雷軍2023年的年度演講如約而至,以“成長”為主題,不免讓人聯想,難道是小小的電子產品成長為了大大的車?畢竟此前大多數人們都認為雷軍會在這個時間上對外給出一些造車的消息,但是沒想到,480頁的長篇PPT,三個多小時的“憋尿”時長當中,對車提及如蜻蜓點水。
要知道此前小米定下的目標是在2024年上半年實現汽車產品的量產,那么由此倒推,現在這個時間點,按照傳統,推廣一款車的規劃已經開始要開始給產品進行預熱了,不管是進展如何,就算拿概念圖出來也要吊一吊消費者的胃口。
但是現實是,如今的我們只能依靠坊間的種種傳言,自己在腦袋里面去構建一幅小米汽車的“主觀”圖紙。
大體框架已出
只差最終確認
雖然之前說了要閉門造車,雖然這次真的一點官方信息沒有透露,但是說實話并沒有影響到廣大消費者去了解小米造車的相關情況,因為此前就有一些比較關鍵的信息流傳在網絡上面,通過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其實我們大致也能夠拼湊出一個小米汽車的大致雛形。
先來梳理一下小米造車的幾個關鍵節點。
2021年3月,小米正式決定進入智能汽車行業,10年100億美元的投資規劃,雷軍親自上陣;同年8月,小米收購了深動科技,這是一個主打自動駕駛的公司,可見小米對于智能化方向的規劃,瞄準在了只能駕駛核心領域。
2021年11月,小米造車這件事有了一個重要的推進,也就是落戶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銷售、研發、整車工廠均落戶于此;在去年8月雷軍的演講當中,小米公布了自動駕駛的進展,并且給出了將會在2024年,也就是首款車量產之際,其能力將進入自動駕駛行業第一陣營的口號。
以上是小米官方對外公布的核心進展,但是網絡上流出的信息似乎更讓人期待,例如前段時間小米汽車的電池信息被曝光,一瞬間就引起了熱議,從圖片信息來看電池包容量101kWh、額定電壓726.7V、額定容量為139Ah,推測就是麒麟電池,并支持800V快充。
從目前市場當中的產品來看,能夠滿足這一數據的就是保時捷的Taycan(參數|詢價),這也讓網友不禁感慨,要是小米汽車最終量產的時候是這個配置,并且能滿足雷軍所說的30萬級別的價格,那真是要感謝雷軍把保時捷的價格打下來了,要是能賣到19.99萬,那這電池就算炸了燒了也是自己命不夠硬。
并且在今年5月的時候,小米的盧偉冰就曾表示小米汽車將會在今年進行夏季與冬季測試,原定24年量產計劃不變,這也表明車輛基本上已經定型,基礎部分不會再做什么大的改動等等。
那么現在其實就可以大概描述一下未來可能出現在我們眼前的這款小米汽車,很可能這是一個類似轎跑的車型、電池很能打、駕駛輔助功能值得期待,價格很可能在30萬上下,當然,這個預測只是預測,而且是不負責的那種預測。
所以說小米汽車最終量產信息真是如此,確實是在純電汽車這個領域再一次展現了性價比優勢,結合其此前對于首款車型的定位、定價30萬左右還是比較靠譜的預測,至于十萬或是二十萬以內,或許還要等等后續的推進。
現在比較能夠有準確信息的其實還是自動駕駛這方面,說到自動駕駛這件事情,之前我們對此的判斷其實是比較積極的,而且在當時雷軍稱進入到自動駕駛頭部的時候,我們也認為這相對于實體造車來說,是一件更有希望成功的事情,畢竟進可造車、退可做供應商,對于小米這種科技公司來說,也算是主業。
作為彩蛋的鐵蛋2
并不是與車無關
看演講的時候,一度以為最后的彩蛋會留給小米汽車,結果沒想到留給了“鐵蛋2”,但是這樣一個機器狗,也不能說其和汽車毫無關聯。
雷軍說了,感知系統、內部AI算法和汽車是非常類似的。像鐵蛋2的感知系統就包括了激光雷達、雙目廣角攝像頭等,那么這就可以理解為小米汽車后續可能會依托現有這些傳感器的能力在車輛上實現多種類型的感知,例如激光雷達的解決方案,或是攝像頭的目視方案等。
再有一個就是目前汽車領域對于AI大模型的親近程度可見一斑,像百度、吉利,這就是想依靠文心一言在車輛智能化上面形成差異化,在大模型加持下賦予車輛交互更多的可能性,從目前落地的一些產品上,確實能夠感受到體驗上的不同。
小米通過升級小愛同學,再加上自身對AI大模型上的投入,后續若是直接接入到汽車端,其實從適配程度,再到整體的優化,可能是要由于市面上一些合作的廠家,這在未來可能能夠幫助小米在智能化層面形成自己的優勢。
依托整個智能生態去打造新時代的“智能電動車”,這是有別于此前傳統造車理念的一件事情,從目前的行業發展來看,未來如何定義智能這兩個字其實并沒有什么條條框框,也沒有誰能夠說自己做的就是明確的行業發展未來。
現在這個領域其實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就要看雷軍未來怎么定義自己在汽車行業的這款智能電動車,未來小米能夠拿出什么樣的一個智能產品,我覺得要比拿出一個什么“車”更重要,單說車,拼不過那些老牌廠商,要說智能產品,方能一戰。
走高端集團戰略?
還是延續性價比標簽
此次雷軍演講還提到了高端化這件事情,這其實也是小米在科技類產品上一直在做的事,那么對此,消費者也會聯系到汽車這個領域,因為現在市場當中的一些新勢力品牌,靠低端入門的根本走不上去,一開始就玩高端的現在攤子越來越大,卻銷量平平難以回血。
從科技產品上來說,堅持性價比還是往高端沖,這看起來或許還比較矛盾,但是在汽車這哥領域,這二者其實有了能夠并存的可能。
想前面我們猜測了小米汽車首款產品的一些產品點,那么最后把價格定在了30萬這個區間上面,那么對于大眾消費者來說,這個定價顯然已經不怎么和性價比掛鉤了,畢竟這是一個能夠夠得上BBA入門車型的價格。
但是從我們猜想的配置來看呢?起碼我覺得還挺有性價比的,畢竟現在電池這個東西就是貴,成本就是下不來,那么和同類產品相比,若是給到這樣的價格,那明顯是一個巨大的優惠。
所以說,造汽車這件事仔細研究一下,還是能夠把這兩個矛盾的東西稍微整合一下,關鍵是要去拿捏一下需求,或者說現在很難再找到一個滿足天時地利人和的需求,那么能不能給到消費者一些爽點?例如從互聯網入手,轉化一些可能實現的“消費者構想”等等。
若是真的想實現高端化這一戰略,那么汽車這張牌怎么打一定是品牌發展的一個關鍵,由此引發的銷量、盈利問題是靠傳統項目輸血?還是更快的節奏布局汽車類產品來形成量的積累,是小米需要考慮清楚的問題。【iDailycar】